上海大学物理学科2023年招聘博士后人才
一.学科简介:
上海大学物理学科源于1958年上海科大物理系,汤定元院士、鲍家善先生先后主持工作。1984年获批国内首批无线电物理博士点,2006年获批凝聚态物理博士点。在理学院时任院长沈学础院士带领下,持续获批“211工程”重点学科、上海市高原学科,得到国家及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等重点支持。2011年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建成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2020年应用物理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第26位,2023年3月学科ESI最新排名位列全球6.05‰。
物理系下设四个教研所:超导与凝聚态物理教研所、光电子教研所、近代物理教研所、原子与分子物理教研所。支撑研发平台包括市级平台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量子与超导新物态前沿科学基地(培育),以及校级平台上海大学量子与分子结构国际中心、上海大学量子人工智能国际研究中心、上大-索朗光伏联合实验室等。科学研究聚焦学科三大方向:1.复杂系统与理论物理方向主要研究拓扑网络新机制、全息引力和强子物理。2.超导与凝聚态物理方向主要研究实用高温超导、低维与拓扑材料计算、钙钛矿氧化物及哈斯勒合金磁性、单壁碳纳米管、新型电磁技术等。3.光电子与量子信息方向主要研究量子计算与量子算法、冷原子凝聚、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太赫兹自旋电子学、光栅与光子筛理论等。
二、博士后招聘计划:
上海大学物理系博士后流动站长期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进站开展科研工作!
三、岗位要求:
申请人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二)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且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
(三)良好的学术背景,较强的创新活力和学术潜能,已发表相关学科领域高水平论文2篇及以上。
(四)外籍人员申请进站,除按照国内人员进行资格审核以外,还须提交其境外博士学位认证,并按国家、上海市和学校涉外工作规定办理相关证件。
四、博士后相关待遇条件:
(一)在站期间基本年薪22万/年,团队或合作导师增加补充薪酬。入选“博新计划”“国际交流引进”、上海市“超级博士后”等国家和上海市各类人才计划,可累加享受所获资助,年薪可达35-50万。
(二)按照国家规定缴纳五险一金,办理子女入学入托,享受年度体检、工会等教职工福利。
(三)博士后人员在站时间一般为2年,根据项目需要,可在2-4年内灵活确定,总在站时间(含多次进站)累计不得超过6年。博士后人员首聘期为2年,每个续聘期为1年,享受博士后待遇不超过4年。
(四)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根据研究项目需要,经学校批准,可以参加短期的国际学术会议或学术交流,按照学校外事管理办法执行。申获“博士后国际交流派出项目”“香江学者计划”“澳门青年学者计划”和“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等国际交流计划的人员,纳入公派人员管理,按照学校人事管理办法执行。
(五)在站期间通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水平评价的博士后人员,学院可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优先推荐其留校工作。
(六)在站期间代表性成果和科研项目达到学校青年人才快速引进和面上引进要求的博士后人员,可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申请留校工作。除教学科研岗位,博士后人员还可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要求和岗位需求,申请教学辅助岗、专职科研岗。
其他相关细节请联系:孙老师yalisun@shu.edu.cn
序号 | 学科 | 招聘人数 | 专业领域/研究项目方向 | 合作导师 | 电子邮箱(邮件标题注明:应聘某某岗位+本人姓名+留学人才网) |
1 | 物理学 | 2 | 超冷原子物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量子模拟和量子调控。 | 张永平 | yongping11@t.shu.edu.cn |
2 | 物理学 | 2 | 引力论与宇宙论,ads/CFT对应,引力波物理,量子多体Sachdev-Ye-Kitaev模型,全息量子输运,黑洞物理,类比引力理论。 | 葛先辉 | gexh@shu.edu.cn |
3 | 物理学 | 2 | 高温超导量子材料及关联氧化物的电子结构研究(铜、镍基超导、Kagome等);钙钛矿氧化物界面(二维电子气)电子信息的研究;新型量子态准粒子的探索和光谱学研究;二维量子材料电子结构、量子相变的研究。 | 尹鑫茂 | yinxinmao@shu.edu.cn |
4 | 物理学 | 3 | 课题组目前承担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项目高温超导CICC导体在核聚变中应用研究、开展高温超导体磁通钉扎及电磁性能研究,与电力系统合作开展超过电力应用器件仿真等工作。 | 蔡传兵 | cbcai@t.shu.edu.cn |
5 | 物理学 | 1 | 超快太赫兹辐射产生机理与优化设计;低维量子材料中宏观量子态的超快光谱学观测与非线性调控;多功能太赫兹集成光谱系统设计与研制。 | 马国宏 | phymagh@shu.edu.cn |
6 | 物理学 | 1 | 超快激光与凝聚态物质的相互作用机制;新型多维超高密度光存储技术;激光直写技术制造功能性元件;飞秒脉冲时空聚焦技术对材料电离过程的调控动力学。 | 戴晔 | yedai@shu.edu.cn |
7 | 物理学 | 4 | 基于计算物理和数据驱动的量子材料前沿研究。聚焦拓扑电子和自旋耦合效应,开发设计新型量子材料、研究量子效应及其物理机制、探索量子器件的构建与应用等,为未来量子材料科学的创新与探索提供基础知识。 | 任伟 | renwei@shu.edu.cn |
8 | 物理学 | 5 | 主要从事在大气污染控制、温室气体减排及能源环境催化领域。 | 张登松 | dszhang@shu.edu.cn |
9 | 物理学 | 1 | 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新方法、多组分反应和复杂含氮骨架合成等领域研究。 | 李健 | lijian@shu.edu.cn |
10 | 物理学 | 2 | (1)均相催化:利用并发展高效的催化方法以实现碳碳和碳杂键的构建和重要功能分子的高选择性合成。(2)非均相催化:围绕基础化学品的环保、节能的合成和转化,开发新型、高效的非均相催化剂,并推动工业化应用。 | 张志坤 | zhangzhikun@shu.edu.cn |
11 | 物理学 | 2 | 主要从事稀土发光材料及其信息存储和生物应用研究。 | 孙丽宁 | lnsun@shu.edu.cn |
12 | 物理学 | 1 | 本项目主要围绕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可回收/降解高分子材料、动态共价键高分子材料、生物质化学利用等方向展开研究,致力于解决资源的浪费与塑料的污染等重大科技问题。 | 刘承果 | charlesliu008@shu.edu.cn |
13 | 物理学 | 2 | 与光谱实验(如太赫兹、和频光谱、红外等)相结合,理解和调控材料、生物界面重要物理化学性质(盐溶液和水的介电性、表面催化、表面亲疏水、水流动阻尼、抗污染表面等)。 | 王春雷 | wangchunlei1982@shu.edu.cn |
14 | 物理学 | 1 | 新型水溶性功能化深穴分子杯的设计合成及其分子识别、自组装及限域空间反应性等研究。 | JuliusRebek | yangyu2017@shu.edu.cn |
15 | 物理学 | 1 | 新型水溶性功能化深穴分子杯的设计合成及其分子识别、自组装及限域空间反应性等研究。 | 于洋 | yangyu2017@shu.edu.cn |
16 | 物理学 | 1 | 课题组针对CMP的关键要素—纳米抛光材料及CMP机理进行持续研;同时注重产学研协作,解决计算机硬盘制造、半导体制造等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 雷红 | hong_lei2005@163.com |
17 | 物理学 | 2 | 凝聚态物理、材料等相关专业。从事超导、拓扑量子材料、磁性材料、薄膜生长、微纳加工,以及电学、磁学等相关性能的表征。 | 葛军饴 | junyi_ge@t.shu.edu.cn |
18 | 物理学 | 1 | 面向材料设计的人工智能与多尺度计算方法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指导的高通量材料实验制备和表征。 | 刘轶 | yiliu@shu.edu.cn |
19 | 物理学 | 1 | 1.表面物理化学,新型低维材料和新型量子材料的原子尺度精准合成以及高分辨率表征,超高真空环境下的设备开发和研制。2.人工智能在表面科学中的应用,包括机器视觉、自动目标识别和性能预测。 | 孙强 | qiangsun@shu.edu.cn |
20 | 物理学 | 1 | 拓扑量子材料的制备、输运和磁性表征及自旋电子学器件制备。 | 曹桂新 | guixincao@shu.edu.cn |
原文出处:
https://physics.shu.edu.cn/info/1038/5503.htm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