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级)2024年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启事

2024-01-25 11:39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作者: liuxuehr

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传统优良、深厚基础、良好发展态势的知名大学,是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的重点高校。学校前身是北大、清华、南开1938年南迁昆明建立的著名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师范学院(文、理、工、法商、师范5大学院之一),1946年5月三校北返,将师范学院成建制留下来,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云南师范大学。

经过80余载的更迭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形式层次丰富多样、实力水平突出的高水平大学。学校占地3300多亩,下设22个学院,2个独立学院,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拥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家等一批专家学者。

学校有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32000余人;学校现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含有2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7个本科专业。其中入选20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学校共培养各类人才30余万人,也是云南省在校留学生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学校还产出了一批高水平原创科研成果,为国家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发挥过重大作用、做出过重大贡献。

2014年,云南师范大学获准并建立了“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人社部发[2014]107号),使学校形成了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地理学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了西南地区重要的地理学人才培养基地。该博士后流动站师资力量雄厚,凝聚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科研专家,以省部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为领军人物,中青年教授、副教授为骨干,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诚团结、锐意进取的师资队伍。流动站科研条件良好、科研经费充足,可以利用省部级重点重大科研平台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因科研需要,2024年拟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3名。

一、招收条件

(一)在海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获得博士学位者且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二)具有从事地理学方面研究经历、已经获得博士学位者,年龄不超过35周岁。

(三)除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博士后管理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外,在我校地理学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不在本次博士后工作岗位招聘的考虑范围之内。

(四)在职身份人员须脱产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五)不招收党政机关领导干部。

(六)除上述要求外,应聘人员还必须在业务方面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攻读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个人排名第二作者)身份,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核心期刊或CSCD或CSSCI期刊发表与博士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2篇以上;或者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论文被SSCI、SCI二区以上1篇,或EI收录论文(会议EI除外)或SSCI、SCI二区以下2篇(或与以上成果相当者);

2.作为主要研究人员,获得过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或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其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3.以主要研究人员身份(排名前3)参加过省、部级及以上研究课题,并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学术成果,且项目已结题;

4.作为主要研究成员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6.热爱科学研究,求真务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学风,能够胜任学术和科研竞争,在近期内可脱产到岗。

二、岗位待遇、职责

(一)岗位待遇按云师大人[2021]53号《云南师范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修订)》相关规定执行。

(二)岗位职责按云师大人[2021]53号《云南师范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修订)》相关规定进行考核。

(三)可依托学校申报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和特别资助、云南省“彩云博士后计划”等。

三、申报程序及材料

(一)申请者进入中国博士后网站

http://bg.chinapostdoctor.org.cn/V3/Manage/Login.aspx(全国博士后交互式网上办公系统)进行网上申报,填写相关信息。

(二)申请者需提交以下材料:

1.一般性材料

(1)《博士后申请表》、《博士后进站审核表》、《专家推荐信》一式叁份(含原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学术部门考核意见表》,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项目指导小组考核意见表》(工作站和流动站联合招收博士后需分别提交考核意见表)。

(2)身份证复印件。

(3)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或博士论文答辩决议书复印件,博士论文答辩决议书须由校级学术委员会签发。对提交博士论文答辩决议书复印件的博士后人员,设站单位要在其进站半年后复查其博士学位证书,对没有获得博士学位证书的人员应予退站。

(4)近三年表明其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成果证明(如:获奖、鉴定、专利证书、学术论文等)。

(5)近期体检表(县级以上医院)。

(6)本人及配偶、子女身份证、结婚证及独生子女证(提供复印件,原件交验)。

2.特殊材料

(1)定向、委托培养的博士和在职人员需提交其人事关系所属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同意脱产做博士后的证明,对已与原单位解除人事关系的申请者,还需提交其原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同意解除其人事关系的证明。

(2)辞职人员须提交原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同意辞职的证明或原单位同级政府人事管理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出具的《辞职证明书》。国家公务员辞去公职须提供《公务员辞去公职批准通知书》。

(3)留学博士需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推荐意见》或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证明》(二者居其一)。留学博士出国前已注销户口,需提供户口注销证明。

(4)现役军人应由所在部队师以上干部部门出具同意脱产做博士后的证明。

(5)转业(复员)军人须提供军官转业证(复员证),或原军队干部部门出具的同意转业(复员)的证明,或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的转业(复员)批函。

(6)工作站和流动站联合招收的博士后人员还须提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项目立项表》和《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

(7)如所在单位无独立人事权限,但该单位与当地人才服务机构签订了人事代理协议,进站人员应出具该单位与人才服务机构的人事代理协议书复印件,以及所在单位同意其作博士后的证明。

(8)出站人员再次申请做博士后

博士后人员工作期满出站,可申请到另一个流动站(含授予博士学位单位的同一个一级学科的流动站)或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9)留学博士做博士后,须提供国家教育部的学历认证书。

(10)外籍人员来华做博士后与国内博士后人员享有同样政策。

四、博士后合作导师

(一)合作导师及研究方向

专业 研究方向 合作导师 联系方式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现代城市治理、智慧城市 杨昆 kmdcynu@163.com
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 王金亮 1374349752@qq.com
城镇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罗毅 lysist@ynnu.edu.cn
遥感数据智能处理与应用 洪亮 hongliang20433@hotmail.com
人文地理学 地缘经济与区域合作 武友德 youdewu@sina.com
人文地理与生态保护 吴映梅 wuyingmei@hotmail.com
经济地理与区域合作 熊理然 xiongliran@126.com
文化地理与旅游文化产业 陈亚颦 1093060303@qq.com
地缘政治与区域合作 李灿松 Cansongli@126.com
城市地理与城乡规划 王洋 wyxkwy@163.com
自然地理学 湖泊环境变化与生态评价 陈光杰 guangjiechen@163.com
湖泊沉积与全球变化 沈才明 cmshen@hotmail.com
岩溶环境与全球变化 李廷勇 cdlity@163.com
景观水文与同位素水文 角媛梅 ymjiao@sina.com
元素循环与生态化学计量 张文翔 wenxiangzhang@ynnu.edu.cn

(二)合作导师简介

杨昆男,1963年05月生,汉族,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GIS专业。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模型与地理信息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地球观测组织新十年战略执行计划中期评估专家,国家863十二五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GIS主题专家。先后主持完成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公安部、教育部和云南省等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Science、Water Resources Research、Water Research等国际国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SCI/SSCI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7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0项,作为主编出版学术著作3部,教学专著1部,教材10部。曾获2016年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王金亮男,1963年2月生,汉族,博士,教授。现为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云南省委联系专家,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带头人,云南省高校资源与环境遥感重点实验室主任,云南省高校高原山地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第七、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云南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曾到日本千叶大学环境遥感中心、加拿大遥感中心、美国北德卡萨斯大学环境地理系等机构做访问学者和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3项(包括重点项目1项),云南省社学科学重点项目1项,欧盟伊拉莫斯项目“InnovationofRemoteSensingEducationandLearning,IRSEL)(遥感教育与学习创新)等国际机构资助项目8项;主持完成了全国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调查等项目多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云南省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科技专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1项、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1项、云南省硕士研究生团队建设项目1项。

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地理科学进展》、《生态学报》、《环境科学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Ecological Indicators》、《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Remote Sensing》、《Forests》、《Geocarto International》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近五年发表SCI/SCIE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3本,获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罗毅男,1986年10月生,汉族,本硕博连读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现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工作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区项目2项,参与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项目10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检索2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总被引1400余次,分别发表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Water Research、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Journal of Hydrology、Cities、《环境科学》《仪器仪表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生态学报》等知名刊物上,授权发明专利7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高校GIS创新人物。

洪亮男,1981年10月生,汉族,现为地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2012-2015年在中南大学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18-2019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ESA(欧洲空间局)进修学习,入选2020年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专项计划。目前担任遥感学报编委,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热红外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遥感大数据智能处理与时空分析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Geocarto International、Remote Sensing、遥感学报、测绘学报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副主编教材1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高校GIS创新人物奖。

武友德男,1964年12月生,汉族,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现为云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云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专家,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国地理学会政治地理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从事地缘经济与区域合作、城市与区域发展方向的研究工作。承担区域经济学理论、经济地理学理论、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缅泰老‘黄金四角’跨流域合作与共生治理体系研究”、云南省科技创新团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资源环境合作开发与协同治理云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等科研课题20余项。出版《区域经济学导论》《国家战略与特色城镇化—来自云南的实践》《西南民族区域特色经济问题研究》等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云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云南省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等。

吴映梅女,1968年08月生,汉族,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文地理专业,并从“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副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带头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文化名家,云南地理学会理事,曾四次以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高校研修。主要从事地理学和生态学交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及各类项目3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排名第一。曾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次。

熊理然男,1976年08月生,博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现为地理学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世界资源研究分会副主任、国家民委孟加拉湾地区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云南师范大学孟加拉湾地区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云南师范大学柬埔寨研究中心主任、环印度洋资源与安全云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周边国家大数据挖掘与应用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文化名家、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主要从事区域合作与地缘安全、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中国侨联重点课题1项、教育部项目3项、云南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其他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奖励2项。

陈亚颦女,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云岭名师、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教学名师等省级荣誉称号。英国DurhamUniversity(杜伦大学)地理系访问学者。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英国 GCRF‘Transforming Greater Mekong Food Systems’中心成员、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中心研究成员、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云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特色小镇、美丽县城评估专家、云南省政府十大文化旅游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审专家、全国MTA学位点评估专家、云南省人民政府第一届教育督导评估专家、云南省高等学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等。主持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边境少数民族在社会空间建构过程中的情感唤醒机制研究》、《民族认同感在地方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的变化研究》、《民族文化的旅游展演与重构研究》等3项、主持省部级重点和一般科学研究项目《云南旅游小镇民族文化空间再现及其效应研究》、《基于云南“一带一路”建设的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及其空间格局研究》、《澜沧江云南段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研究》等18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9部,曾以排名第一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等重要奖项。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地理学、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文化遗产保护。

李灿松男,1980年8月生,白族,博士,现为云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岭学者,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研究方向:民族地理、南亚东南亚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跨境民族与边境安全。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负责人。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备案)-云南师范大学缅甸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南亚东南亚科技合作与地缘风险监测预警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常务副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社科重大子项目4项,主持科技厅基础专项重点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重大、重点、教育部国别与区域项目一般项目等10余项。在Political Geography、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多份咨询报告被人民日报内参、全国侨联要报等采用并得到省部级领导肯定批示。曾以排名第一获第八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全国第四届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三等奖、二等奖各1项。

王洋男,1984年10月生,汉族,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文地理学专业)。现为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云南师范大学“登峰扎根”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经济地理》《热带地理》《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青年编委会委员,“全国科技成果评价专家库”专家(城市与区域规划领域),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主要关注城市住房空间与社会空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云南省科技计划面上项目1项、广东省重大研究课题2项,其他级别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pplied Geography》《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Habitat International》《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and Policy》《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人文地理》《热带地理》《中国土地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独著或主编出版学术著作4部,成果获2020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首届(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中国地理期刊优秀论文奖等学术奖励。

陈光杰男,1976年01月生,汉,博士研究生毕业于爱尔兰利默理克大学(自然地理专业)。2006-2011年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现为地理学部教授、博导、云南省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入选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云南省首届高等学校卓越青年教师。现担任国际SCI期刊《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主编、EI期刊《湖泊科学》编委,是中国生态学会淡水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地理学会秘书长等。目前从事湖泊环境变化与生态评价研究,重点围绕云南典型湖泊开展气候变化(区域变暖、极端干旱、大气沉降)和人类活动(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水文调控、外来物种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先后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973前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联合基金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等重点课题多项。近年来发表 Water Research、Environmental Pollu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SCI论文50篇,已指导博士后1人。

沈才明男,1963年06月生,汉族,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2013年海外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目前主要从事第四纪孢粉学、炭屑分析与森林火灾、历史气候学、古气候模拟和诊断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和正在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云南省高端人才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的研究,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PNA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

李廷勇男,1978年01月生,汉族,博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云南师范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喀斯特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气象学会常务理事、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会员,《中国岩溶》编委,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计划。目前主要从事岩溶环境学、现代岩溶过程、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石笋古气候重建、亚洲季风演化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1项,团队项目2项;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篇;中文高质量科技期刊论文23篇;获得重庆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2次。

角媛梅女,1972年10月生,汉族,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自然地理学专业/景观生态学方向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组部西部之光高级访问学者,东京大学博士后。担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湿地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农业遗产分会委员、云南省地理学会理事、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理事等。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水文与同位素水文学、文化景观遗产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际合作项目等其它项目20余项;在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Hydrology、Landscape Ecology、Landslides、Catena、生态学报、地理学报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140篇,期中SCI/EI近30篇,CSCD/CSSCI文章80余篇;出版著作2部;获省级奖励共6项。2024年拟招收博士后方向:景观生态、生态水文、同位素水文、生态系统服务、气候水文等相关学科和方向。

张文翔男,1979年12月生,汉族,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生态系统元素循环、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等研究,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教育部科技计划项目、云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各类基金项目20余项。在Cate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等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2部。现任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湖泊分会委员、中国第四纪学会应用第四纪专业委员会特邀委员、全国第一次自然风险灾害普查云南省技术专家组成员、全国第三次土壤调查西藏自治州专家组成员、云南省高校地质学类专业教指委委员、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会评专家、云南省地理学会理事等。

五、申请时间

学校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常年受理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工作。

六、联系方式

1、云南师范大学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人:梁老师、张老师

电话:0871-65941539

2、“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级)

联系人:陈老师

电话:0871-65941202

联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聚贤街768号云南师范大学睿智5号楼地理学部321办公室邮编:650500

重要补充:请各位应聘人员于2024年10月31日前将上述材料及时发送到以下邮箱:19854087@qq.com,邮件标题请注明“地理学博士后招聘+博士后招收网”。

原文出处:

https://tgsf.ynnu.edu.cn/info/1016/1761.htm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