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2017-2018年度招聘博士后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博士后流动站始建于1995年3月。本站一级学科为化学,站内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有物理化学、化学工艺、工业催化、材料学。现根据研究所科研布局与学科发展需要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若干名,有意从事能源环境、先进材料和绿色化工领域应用基础和高技术研究的新近毕业博士研究生,可与有关课题组博士后合作导师或人事教育处联系。
一、应聘条件
申请人年龄应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
身体健康,敬业踏实,对科研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强;
在职人员应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二、薪酬待遇
由煤化所博士后基金支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
博士后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待遇参照职工执行。
三、申请材料
请有意向的申请人填写附件《山西煤化所博士后岗位申请表》。
四、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桃园南路27号 邮编:030001
联系部门:山西煤化所人事教育处
联系人:任静娇、张学锋
电话:0351-4040493-803
传真:0351-4041153
E-mail:renjingjiao@sxicc.ac.cn
五、招聘岗位
部门 | 需求 | 人数 | 岗位工作 |
合作 导师 |
联系方式 |
---|---|---|---|---|---|
301组 | 无机非金属或物理化学专业,且具有独立开展分子模拟与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熟练运用常用的计算软件:Gaussian09, Materials Studio7.0, ADF, Hyperchem, VASP, Spartan等;已发表SCI论文2-4篇(模拟计算相关)。 | 1 | 拟开展课题:“从多尺度认识煤的灰化学”:主要利用分子动力学及量化计算等手段从微观角度阐明煤灰组成和结构对熔融及流动过程的影响、高温下煤中矿物质的反应动力学、煤中矿物质与有机质结构的相互作用机制及相关动力学研究。 | 李文 |
0351-4044335; liwen@sxicc.ac.cn |
603组 | C1化学、多相催化或工业催化等相关实验领域;博士学历为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具有国外工作经历者优先考虑。 | 2 |
岗位-1:主要从事甲醇定向转化催化剂研制及机理研究。 岗位-2:主要从事合成气转化制烯烃、芳烃催化剂研制及机理研究。 |
樊卫斌 |
0351-4199009; fanwb@sxicc.ac.cn |
903组 | 具有复杂有机化合物(尤其是大π体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经验;在有机光电材料的合成和测试方面有经验者、英语流利者优先;要求能尽快到岗工作。 | 2 | 有机光电材料的制备和表征,及在有机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 纪雷 |
13416469643; lei.ji@uni-wuerzburg.de |
907组 | 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或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在有机合成、高分子合成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具有膜用高分子材料、离子交换膜研究经历者优先。 | 1 | 主要从事膜用有机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和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李南文 |
0351-4040462; linanwen@sxicc.ac.cn |
908组 | 专业方向为多相催化、均相催化或者电催化等相关实验领域,特别是含碳资源转化过程方向,及理论材料化学/物理等方向;博士学历为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具有国外工作经历者优先考虑。 | 2 |
岗位1:多相催化化学、均相催化或者电催化相关领域研究,特别是针对含碳资源转化过程实验方面的研究,探索新的催化体系及催化反应过程。 岗位2:新型能源转化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预测,熟练使用各种理论计算工具(量子力学及动力学程序),从结构的预测出发,到谱学性质的分析和表征,提出材料性能与结构的关联,走向设计的能源材料基础研究。 |
温晓东 |
010-69667816; wxd@sxicc.ac.cn |
913组 | 材料科学相关专业,具有扎实的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知识;具有太阳能电池研究经历者优先。 | 1 | 从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基础理论和产业化研究。 | 陈加藏 |
0351-4845811; chenjiazang@sxicc.ac.cn |
具有半导体电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程(工艺)或膜技术等相关专业基础。 | 1 | 从事光催化膜反应体系、膜状光催化剂的设计和制作。 | |||
700组 | 有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他与碳纤维制备相关的研究经验;具有良好的科研素养,可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具有良好的英文写作能力;服从团队的工作安排;曾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高质量文章者优先。 | 1 | 主要从事碳纤维制备过程中聚合阶段分子结构调控与优化,纺丝阶段分子聚集态结构的调控与优化,预氧化炭化阶段纤维结构调控及构效关系研究,以及碳纤维后处理方面的研究中的某一项研究工作。 | 吕春祥 |
0351-4041161; lucx@sxicc.ac.cn |
702组 | 化学化工研究经验,有沥青研究经验者优先录用。 | 2 |
岗位1、高相容性的沥青-萘-分散剂体系的构建及直接成球性能; 岗位2、沥青的组成结构与O2的反应活性及催化氧化机理研究 |
李开喜 |
0351-4250292; likx@sxicc.ac.cn |
705组 | 材料学或化学工艺专业;有沥青化学、液相炭化或者静电纺丝工作经验者优先。 | 1 | 煤炭液化残渣基纳米炭纤维无纺布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宋燕 |
0351-2021135; yansong1026@126.com |
电化学专业,有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以及全固态电池(电容器)方面研发工作经验的优先。 | 1 | 动力锂离子电池用沥青基中间相炭微球的制备及结构设计。 | |||
707组 | 化学专业,受过良好的研究训练,有较强的学术兴趣,发表过比较好的论文。有电催化或锂空电池研究经历者优先考虑。 | 1 | 高性能石墨烯基新型电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基础,研究氧气电催化还原,高性能锂空电池的电极材料及其器件,或CO2的定向电催化转化。 | 王俊中 |
0351-4040407; wangjz@sxicc.ac.cn |
化学、高分子、材料或物理专业,受过较好的研究训练,有较强的学术兴趣,发表过比较好的论文。有锂电池研究经历者或者高档次论文发表者优先考虑。 | 1 | 面向能量储存和转化的高性能先进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基础,如新型电池电极材料的探索,如锂电新型正极材料、石墨烯基负极材料或快离子隔膜的制备。 | |||
709组 | 应届博士毕业生,化学化工、材料学、电化学或固态物理等相关专业,博士阶段开展锂硫电池等电化学储能器件的研究工作;具有良好的中英文写作和交流能力,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以上。 | 1 | 开展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锂硫电池的研究工作,通过开发新型硫/炭复合材料、电解液和Li负极等,改善锂硫电池循环使用寿命,为锂硫电池的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 吕春祥 |
0351-4189683; ccm@sxicc.ac.cn |
应届博士毕业生,化学化工、无机材料学、高分子材料等相关专业,具有炭/金属复合材料、炭/高分子、炭/陶瓷材料等碳基功能材料领域研究背景者优先。具有良好的中英文写作和交流能力,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以上。 | 1 | 开展纳米金属/炭功能型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采用有机金属化合物、有机金属高聚物、无机金属盐等材料,通过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手段实现其结构与功能化的可控可调,进而制备纳米金属粒子均匀分布的炭基复合材料,为电子、热管理、电磁屏蔽等领域提供全方位的功能化材料与解决方案。 | |||
710组 | 具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独立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动手能力较强,有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碳纤维的制备工艺,具备较好的英语水平,在相关领域有高水平SCI论文。 | 1 | 高性能碳纤维的制备及工艺过程模拟 | 张寿春 |
0351-2115603; zschun@sxicc.ac.cn |
具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独立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动手能力较强,有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及表征,从事过碳纤维表面改性、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备、树脂改性、或复合材料分析表征方面的工作,具备较好的英语水平,在相关领域有高水平SCI论文。 | 1 |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
711组 | 高分子化学、复合材料等材料相关专业背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第一作者在高水平杂志发表过与招收研究方向相关的论文。 | 2 | 主要研究课题为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备,具体包括采用新型方法进行纤维表面处理、复合材料界面改性及评价、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表征。独立撰写项目申请报告,积极参与项目申请工作,发表课题相关高质量国际期刊论文并申请技术专利。 | 吴刚平 |
0351-2115323; wgp@sxicc.ac.cn |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