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招聘博士后(特别研究助理)研究人员公告
一、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始建于1961年,是中科院部署在新疆的一支国家科技力量。主要面向国际干旱区生态、环境、资源领域科技前沿,面向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需求,面向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主战场,围绕自然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科技问题,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与环境监测和评估、新疆和中亚矿产探测与环境治理、干旱区战略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新疆农牧民增收和区域绿色发展等研究。在干旱区水资源与绿洲科学研究领域的发文量位居全球第一,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和工程学五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成果奖300余项,其中包括联合国UNEP奖2项,国家奖近40项。近三年,新疆生地所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3人,荣获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1项,1人获全国“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1人获何梁何利奖,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新疆生地所目前建有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新疆矿产资源研究中心、丝路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新疆旅游研究院等研究平台。国内建有12个野外台站,境外联合建有19个野外台站。
新疆生地所设有10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其中,8个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植物学、生态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2个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点: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
6个博士学位培养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植物学、生态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新疆生地所现设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分别为生物学站、生态学站、地理学站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二、研究所招聘范围
具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植物学、生态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等相关学科领域专业背景的博士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及外籍优秀青年学者等。
各团队简介及博士后(特别研究助理)需求详见新疆生地所官网:通知公告-人才招聘:http://www.egi.cas.cn/tzgg2020/rczp_163368/202303/t20230329_6720215.html
(一)干旱区生态过程与生物适应团队简介
干旱区生态过程与生物适应团队(PI:张元明研究员)以中亚干旱区为研究区域,聚焦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与维持机制等科学问题,开展以水为主线、碳氮等元素循环为要素的干旱区关键生态过程研究,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生存适应机制及进化特征,阐明干旱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机制,为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当前团队主要聚焦方向为:干旱区植物群落动态、演替及其影响因素;植物养分-水分关系及其互作;干旱环境变化与荒漠植物生态适应机制;荒漠生态系统碳氮动态与全球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植物-土壤-微生物化感与相互作用等。
(二)干旱区生态过程与生物适应团队招聘博士后岗位需求
生物土壤结皮(简称“生物结皮”)是由蓝藻、绿藻(合称“结皮藻类”)、细菌、真菌、地衣和苔藓植物等生物类群与土壤土粒形成的有机复合体,是全球干旱区重要的地表生物覆被。生物结皮有着分布广、物种丰富、类型多样等特点,对荒漠生态系统功能有着显著的影响,其分布、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生态安全。结皮藻类是生物结皮形成和演替初期的核心物种,对生物结皮形成初期土壤的稳定性以及水文过程有重大的影响,对荒漠地区的水土保持及土质改善起关键的作用。结皮藻类抗逆性强,对脱水、强太阳辐射、高温等有极强的耐受性。
沙漠藻类结皮形态与复水变化
招聘岗位以藻类生物土壤结皮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两个方向进行招聘。旨在为我国西北荒漠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响应的评估与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使用结皮藻类形成人工生物结皮进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具体研究方向与岗位要求如下表:
岗位方向 | 研究内容 | 岗位要求 |
藻类分子生物学 | 结皮藻类抗逆机理及其在干旱区环境下生存适应机制:以分子生物学手段为主要调查工具,针对结皮藻类在干旱区特有的水、高光等胁迫下分子层面的响应过程及适应机制展开研究。 | 具有藻类生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背景,熟悉转录组学及蛋白组学理论及实验方法,有蓝藻相关研究经验。 |
藻类生理生态学 | 结皮藻类在干旱区环境下光合作用为核心的生物过程对环境因素变化的响应,以及包括养分循环和胶结固沙等在内的生态功能:以实验室及野外生理生态实验及相关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分析为主要调查手段,将微观生物过程与宏观生态功能进行链接。 | 具有藻类生理生态研究背景,具备优秀的实验能力,熟悉相关理论及实验方法,有蓝藻相关研究经验。 |
三、基本条件
1)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恪守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学风严谨,诚实守信;
2)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特别优秀者年龄条件可放宽;
3)已获得博士学位,或是已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4)具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已取得一定科研业绩,发表过相关领域SCI论文2篇及以上,其中第一作者1篇以上;
5)有独立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优秀的英文论文写作能力,工作认真踏实,事业心强,善于沟通。
四、招聘材料及程序
1、应聘者需将下列电子版材料(合成为一个pdf文件)打包发送至联系人邮箱(邮件命名为博士后申请+拟合作团队+拟合作导师+申请人姓名+博士后招收网)。
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申请人提前与合作导师联系,确定拟接收合作导师后,填写并提交《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工作开题报告》(详见新疆生地所官网:通知公告-人才招聘:http://www.egi.cas.cn/tzgg2020/rczp_163368/202303/t20230329_6720215.html);
2)身份证明、学历学位证明、科研成果证明、获奖证明等材料扫描件;
3)自荐书(签名后扫描件);
4)专家推荐信2封;
2、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者组织博士后入站答辩(PPT汇报15分钟,答辩10分钟),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议,提出拟聘推荐人选;
3、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检,体检合格者即可办理入站手续。
五、聘后管理
进入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且人事档案关系转入研究所。进站后直接纳入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管理,享受特别研究助理薪酬待遇。
合同期限一般为3年;期满可续签。
六、聘后待遇
1)享受研究所副高级人员水平岗位绩效工资待遇+五险二金;年平均工资20万元以上,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上不封顶。
2)提供人才周转房或住房补贴。
3)参照事业编制人员管理,参加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推荐申报各类项目,享有休假、体检等福利待遇。
4)符合相应条件者,可申请《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项目获得者可获资助80万元,资助经费主要用于薪酬发放。
5)业绩突出者,博士后(特别研究助理)合同期满,可申报研究所事业编制岗位或中科院相应人才项目。
6)终期考核优秀或聘期内晋升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直接签署岗位聘用合同,纳入事业编制管理。
七、时间要求
此项招聘长期有效。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老师,0991-7885319,liuxiang@ms.xjb.ac.cn(邮件主题标明为“姓名+应聘岗位+博士后招收网”)
联系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原文出处:
http://www.egi.cas.cn/tzgg2020/rczp_163368/202312/t20231218_6945371.html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