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医学科学院2024年招聘博士后

2024-07-26 13:31 来源: 深圳医学科学院 作者: liuxuehr

课题组简介

1.杨建,资深研究员

杨建博士自1997年起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科学系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是离子通道领域的知名学者,在离子通道结构、功能、调控、疾病机理和天然活性分子挖掘等方面有重要或突破性发现。离子通道是生物体内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传导的基本元素,其遗传突变、功能失调和调控异常导致许多疾病和障碍;因此,离子通道是最主要的药物靶点之一。课题组将充分利用深圳医学科学院的优势,在“中药现代化”的框架下密切结合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追求开创性的工作,力争实现0到1的突破;将综合运用多种前沿技术(包括CRISPR、MERFISH、单分子跟踪、冷冻电镜、冷冻电子断层扫描、人工智能等),建立实质性的国内外合作,开展以下研究:

1.建立基于离子通道突变引发的神经系统疾病灵长类动物和小鼠模型,包括自闭症、癫痫和疼痛。

2.研究这些疾病模型从胚胎到成年期的分子和细胞致病机制。

3.分离或合成包括来源于中草药、真菌和海洋生物的天然产物,检测它们对相关离子通道的作用,深入研究有前景的化合物对其离子通道靶点的作用机制。

4.评估最有前景的活性分子在小鼠和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上的功效,开展临床前研究。

杨建博士将全职加入深圳医学科学院,组建“神经疾病机理及天然药物研发”课题组。我们将组建一个拥有多样专业知识的充满活力的团队,营造上进、温暖、互助、合作的团队文化。我们强调卓越、创造力、独立性和勤奋,鼓励团队成员打破思维定式,挑战权威和教条。欢迎加入我们团队,成为一个SMARTer,在这里你会茁壮成长、取得成功。课题组诚邀具有神经科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电生理、天然分子分离或合成、小鼠或灵长类动物研究、单分子研究等背景的博士毕业生申请博士后。

2.潘孝敬,特聘研究员

潘孝敬博士长期从事膜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目前以第一/共一作者身份发表Science论文5篇,以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6篇。课题组主要以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药物化学为实验手段,致力于研究与代谢疾病和肿瘤转移相关的膜蛋白的工作机理,并针对其进行药物筛选和基于结构信息的优化。课题组会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因材施教,诚邀具有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和肿瘤免疫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有志青年一起探索科研世界。

3.胡名旭,特聘研究员

胡名旭博士,2013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物理基科班,2018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师从颜宁院士)。后在北京结构生物学高精尖中心(清华大学)和北京生物结构前沿中心(清华大学)任青年科学家。2023年8月入职深圳医学科学院任特聘研究员。胡名旭课题组在冷冻电镜图像处理算法领域,开发了基于统计算法以及深度学习的若干软件,在Nature Methods,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Structural Biology等国际顶级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数篇。胡名旭课题组当前研究兴趣为发展冷冻电镜的高通量结构解析技术,开发基于定向进化的蛋白设计方法,探索生物大分子工业化应用的场景。课题组交融多学科:数学、物理学、高性能计算、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结构生物学、合成生物学。课题组年轻有活力,提倡平等、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期待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或者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友好且上进的科研人员加入课题组,一起使用跨学科的工具探寻生命的秘密。

4.姚园园,特聘研究员

姚园园博士201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2016年至202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和副研究员,于2023年9月入职深圳医学科学院。姚园园博士长期从事本能行为的神经环路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Neuron(4篇)和Science等期刊。课题组主要关注睡眠的“脑-心”互作机制,以小鼠为模型,通过动物行为学分析、脑电/肌电记录、心血管活动记录、活体神经活动记录、光遗传/化学遗传学、神经示踪、空间转录组学、分子遗传操作、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等多种实验手段,一方面研究从“脑”至“心”,解析脑如何根据睡眠状态调节心血管活动;一方面研究从“心”到“脑”,解析心血管活动如何影响睡眠,以及在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中“脑-心”互作的异常,为治疗提供新的策略。课题组诚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医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博士毕业生加入。

5.李美静,特聘研究员

李美静博士2015至2019年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结构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李雪明教授。2019至2023年在马克斯普朗克生化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cryoET领域先驱Wolfgang Baumeister教授。2023年加入深圳医学科学院担任特聘研究员,组建病原与宿主互作的原位结构生物学研究课题组。目前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以第一作者(含共一)发表文章2篇,PNAS,3篇,elife 1篇;其中以共通讯作者在PNAS发表文章1篇。

李美静课题组以原位结构生物学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分子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免疫等方法研究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的复杂相互作用。李美静课题组将提供最新的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成像技术(cryo-Electron Tomography, cryo-ET)、冷冻光电关联技术(Correlative Light-Electron Microscopy, CLEM)、冷冻聚焦离子束切割(cryo-Focused Ion Beam, cryo-FIB milling)等专业技术训练,同时也将聚焦感染性疾病背景下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的互作,如异源自噬、炎性反应等结构基础,自由开展课题研究。欢迎访问课题组网页https://www.meijingli-cryolab.net 以详细了解。

主要研究方向:

1. 原位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在跨尺度样品的开发应用;

2. 宿主与病原菌互作的原位结构基础及其功能;

3. 以结构基础,探索感染性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新方法;

4. 其他重要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的原位结构解析。

李美静课题组将会是一个温馨和睦、互帮互助、积极向上、宽松自由的学术Family。申请人的研究背景和技能重要但不是硬性要求。课题组长及课题组小伙伴们都会悉心耐心把你锻炼为小能手。课题组不具备的技术方法,只要需要,我们也会努力寻求国内外合作。我们翘首以待的Family members必需条件:为人和善而不失进取心!欢迎具有结构生物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有志青年加入团队

6.马晨燕,特聘研究员

马晨燕博士本科就读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得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任博士后和副研究员,2024年正式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任特聘研究员。在多年的海外经历中,马晨燕博士一直致力于睡眠领域研究,系统性筛选验证了新的睡眠调控神经环路,解析了脑内免疫细胞在睡眠调控中的作用,研究了睡眠-清醒状态下大脑皮层的信息传递机制,已在Cell, Neuron, Nature Neuroscience, Science, Development, PNA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在神经环路、睡眠、小胶质细胞(大脑免疫细胞)等方面有丰富经验。课题组致力于解析睡眠调控和睡眠功能,特别是从睡眠与免疫系统的交互作用这一角度,来尝试解答免疫系统如何参与睡眠调控,以及睡眠如何贡献到脑健康和神经免疫功能等问题。课题组主要以小鼠为模型,采用脑电/肌电记录、在体双光子成像、在体电生理记录、神经示踪、光遗传/化学遗传学操作、高通量测序、分子遗传操作、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实验手段开展研究。课题组旨在建立自由、活跃、团结协作的工作团队,提供多层面的科研训练,诚邀具有神经科学、医学、影像学、免疫学、蛋白组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背景的有志青年加入团队。

7.桂龙,特聘研究员

桂龙200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2016年获得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华盛顿大学、得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4年1月正式加入深圳医学科学院,组建原位结构生物学实验室。近十年来,桂龙博士研究了弓形虫顶复合体的原位结构(Gui L et al, Nat Commun, 2023),酵母脂质体在饥饿条件下的相变机制(Rogers S, Gui L, Kovalenko A, Zoni V, et al, JCB, 2022),运动纤毛中动力蛋白调节复合体的分子结构(Gui L et al, PNAS, 2019),以及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的膜融合机制(Gui L et al, mBio, 2015 & Gui L et al, JVI, 2016)。研究团队旨在运用综合多种结构生物学研究手段(如冷冻电镜断层成像、冷冻聚焦离子束、光电联合成像、子断层图像平均等)研究与人类重大疾病相关的大分子复合体原位结构与功能。桂龙实验室提供和谐、积极、自由的工作环境,鼓励团队合作和个人成长。我们不仅重视申请者的研究背景和技能,更看重其潜力与进取心。深圳医学科学院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设施,包括冷冻电镜断层成像、冷冻聚焦离子束和光电联合成像等。在这里,每位成员都将得到课题组长和同伴的全方位指导和支持,帮助你迅速成长为研究领域的小能手。我们期待具有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或相关计算机科学基础,友好且上进的的科研人员加入我们的大家庭,一起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

8.宿强,特聘研究员

宿强2015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后在西湖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24年5月正式加入深圳医学科学院,组建结构免疫生物学实验室。宿强博士在免疫受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目前已经以第一/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发表论文2篇(2022,2018), Nature发表论文1篇(2024,accepted),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2篇(2021,2018)。以共同第一作者及其他作者身份在Cell Discovery, Cell Research,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4篇。宿强课题组主要运用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结构生物学等多元化的技术手段,探究重要免疫受体的工作原理。课题组将结合生化和结构分析,设计并筛选出能靶向免疫受体的抗体,以实现精确调控免疫细胞功能的目标。此外,课题组也将对这些靶向抗体开展具体的临床前研究,主要应用于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等关键领域。除了以上目标,团队还将基于免疫受体的工作机制,设计并改良出具有新表型的免疫受体配体,期望能够将这些新型免疫受体配体应用于免疫治疗,以此推动新一代免疫疗法的发展。宿强课题组致力于营造一个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鼓励团队合作和个人成长。宿强博士非常看重团队成员的合作精神和进取心。深圳医学科学院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设施,包括流式细胞仪,冷冻电镜等。在这里,每一位团队成员都将得到他和同事们的全方位指导和支持。宿强博士期待具有免疫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友好且上进的科研人员加入他的科研团队。

9.黄健,特聘研究员

黄健博士,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6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生基科班,获化学生物学学士学位,2021年获清华大学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黄健博士将于2024年9月正式加入深圳医学科学院,组建结构药理学实验室。

黄健博士在膜蛋白结构生物学和基于结构药物设计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7篇,包括Cell、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PNAS(3篇)等。

黄健课题组将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药物化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致力于研究重大疾病相关膜蛋白的工作机制及配体调控机制。课题组将结合结构和活性分析,设计并优化靶向疾病相关膜蛋白的小分子调节剂,以实现对目标蛋白的精准调控,推动药物创新,致力于为重大疾病提供新型有效的干预与防治手段。

课题组致力于营造积极、进取、开放、平等、包容的工作环境,鼓励团队合作和个人成长,并为每位团队成员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我们热诚期待友好、上进的科研人员加入我们的团队。

岗位要求及福利待遇

一、岗位职责

1.在课题组负责人指导下独立开展科研工作;

2.独立或协助课题组负责人申请各类科研项目;

3.协助指导课题组博士生和科研助理的研究工作;

4.协助实验室管理工作。

二、应聘条件

1.已获得国内外一流高校或科研院所相关专业方向的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不超过3年),或已通过答辩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35周岁(含);

2.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英文沟通、阅读和写作能力;

4.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诚信、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

5.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过高水平研究论文。

三、薪酬福利和工作支持

1.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具体薪酬根据应聘者资历和成果面议;

2.提供具国际水准的工作环境、充足的经费支持和良好的科研训练;

3.支持博士后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资助博士后人员计划(含博新计划)、国(境)外交流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人才计划和科研基金;

4.支持符合相关规定的博士后申请广东省、深圳市面向博士后的人才支持项目或生活补助(如广东省海外青年博士后引进项目、深圳市博士后在站生活补助等。相关政策可能随时变化,以省市最新文件为准);

5.支持优秀博士后申请医科院博士后特别资助计划,入选者可获得基本年薪和政府补贴以外的配套生活资助,资助标准和期限按相关规定执行;

6.提供带薪年休假、年度体检等福利;

7.向符合条件的博士后配租人才房或公寓;

8.博士后人员进站可自愿选择落户深圳市,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办理随迁入户;

9.博士后出站考核结果为良好或以上的,可申请医科院专职研究系列岗位,申请、聘任程序按相关规定执行。

应聘材料及方式

申请材料需包括:

(1)完整的个人中文或英文简历,包括教育背景、科研经历及成果、主要科研技能、所获奖项、个人科研兴趣等;

(2)如已发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请提供论文全文pdf;

(3)请邀请至少2位推荐人发送推荐信(请申请人在应聘邮件中注明推荐人工作单位和学术职务等信息,并请推荐人直接将推荐信发送至postdoc@smart.org.cn。其中一封推荐信需来自申请人的博士生导师);

(4)其他能够说明科研和工作能力的材料。

申请人请将上述材料作为附件发送至postdoc@smart.org.cn(邮件主题请注明:申请***课题组博士后岗位+博士后招收网),如通过审核会尽快安排时间面试。 

本单位将对申请人的应聘材料予以保密。

原文出处:

https://smart.org.cn/recruit/postdoctoral-fellow/content/post_1154628.html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