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2025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简章
北京语言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唯一以“语言”命名、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主要使命的国际型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建校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中国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汉学与中国学、语言科学、外国语言文学为优势,以国际中文教育为特色,11个学科协调发展的世界知名大学。2024年6月和7月,教育部怀进鹏部长两次到北京语言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指导工作,他勉励学校要持续打造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实践高地。
一、学校简介
北京语言大学诞生于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艰难开创时期,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创建的,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学校的前身有两个,一是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预备教育,可追溯到1950年清华大学举办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二是对出国留学人员的外语预备教育,它的前身可追溯到1938年陕北延安的俄文讲习班和于1952年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成立的“留苏预备部”。1962年国家独立设置“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直属高教部管理。1964年学校更名为“北京语言学院”,成为我国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出国留学生学习外语和出国汉语教师的唯一培养基地。1996年更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定名为“北京语言大学”。学校汇聚了一大批造诣精深、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张清常、王还、盛成、钟梫、傅惟慈、袁树仁、吕必松、方立等名师大家都曾在这里躬耕杏坛、弘文励教。今天,许多学植深厚、德才兼备的学者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成为各学科的领军人物和学术骨干。韩经太、冯胜利、王一川、阎纯德、梁晓声、华学诚、张西平、陆丙甫、吴福祥、李宇明、崔希亮、段鹏、罗林、曹志耘、宁一中、方铭、张博、郭鹏、陈戎女、赵日新、王建勤、刘贵龙、施春宏、徐宝锋等著名专家学者在不同领域均取得了卓越成就,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学校拥有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分工最专、实力最强的国际中文教师队伍。作为最早培养出国汉语师资的高校,每年都有大批教师赴海外任教,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现任教师中有50余人次入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人才项目。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3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和区域国别研究协同创新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作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开创者、奠基者和引领者,诞生了中国第一个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本科专业,第一批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对外汉语专业,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第一个专门培养国际中文教育师资的教师教育学院。近年来,学校坚持“争创一流,扶优扶强,突出贡献”的发展思路,着力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构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语言科学、汉学与中国学、国际中文教育为主体的“三强三新”学科建设体系,持续引领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发展,学校综合实力呈快速发展趋势。目前学科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医学11个学科门类,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艺术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另有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0个,中国语言文学与区域国别学2个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
北京语言大学是培养知华友华国际人才的排头兵和培养各领域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和“爱国担当、诚朴厚德、求真创新、开放包容”的大学精神,培养具备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和各类优秀人才。现有本科专业51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4个。学校着力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建国内高校中第一个“语言学”本科专业,“中文国际传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学校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4所高校联合开展6个“语言+工程”学士学位项目,建有传播学(梧桐计划人才实验班)及联合国及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实验班、语言智能与技术实验班、金融学实验班等校内拔尖人才实验班。迄今为止,为世界上189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万余名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外国留学生,被称为“汉学家的摇篮”,也为我国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优秀人才,很多人已经成为学界、政界、商界的知名人士。
北京语言大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学术重镇。学校积极开展中外语言和文化的学术研究,大力推进学科交叉研究,在区域国别学、语言智能、语言认知与脑科学、国际汉学等领域产出一大批高水平的前沿科研成果和高质量的政策咨询报告。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承担“中外汉学家翻译家人才数据库暨中国文化译研网”国家工程,配合中宣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的“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推动中华文化的译介与传播。发挥语言学的学科和专业优势,构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资源传承保护、国家语言服务和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弘扬相互支撑的语言服务体系。学校拥有27个省部级以上研究中心(基地),包括国家级科研平台区域国别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联合研究院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世界汉学与中国学话语能力引智基地、语言认知科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是人社部支持的“111计划”引智平台;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是国家语委实施语言资源保护国家工程的专业机构;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是北京高校中仅有的两个文科类高精尖创新中心之一,由北京市教委支持建设;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和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编辑出版中英文核心学术刊物7种,《中国语言学报》(英文)收录至SSCI,《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中国文化研究》《汉学研究》《文献语言学》《国别和区域研究》6种期刊收录至CSSCI。其中《语言教学与研究》和《世界汉语教学》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
北京语言大学是我国中外语言教育和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窗口。2024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共同见证了我校哈萨克斯坦分校揭牌仪式。学校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在国外设立分校的大学,目前设有泰国曼谷学院、日本东京分校、哈萨克斯坦分校、沙特诺拉公主大学教学中心。学校与世界81个国家和地区的527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富有成效的对外开放办学格局。每年接收140多个国家(地区)9000余名留学生来校学习,近百名外籍教师在校任教,接待外宾1500余人次,五洲学子同堂砥砺,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打造了“世界文化节”等具有广泛影响的品牌校园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国际化校园环境。学校每年派出近200余名教师出国任教,1000余名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学校是最早建设孔子学院的高校之一,也是累计建有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最多的高校(27所),办学成效突出,多次荣获“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院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积极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两次承办世界汉学家大会,建有34个世界汉学家理事会,21个汉学中心海外分中心。获批成为“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中“青年成才”领域牵头单位。建有秘鲁中国研究研究和尼泊尔中国研究院。
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
我校目前设有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我校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布局完备,特色鲜明。该学科下设的 16个二级学科均设有博士点,且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其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在语言资源调查、研究和开发领域具有一流水平;中国古典文献学确立了古代文献语言学的学术风格;中国古代文学形成了打通文学史与思想史、兼重理论思辨与艺术分析的学科特色。
此外,学科注重服务国家战略,瞄准前沿,注重交叉融合,发展出 8个新兴特色方向,形成了集教育政策、教学理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材出版、语言测试、师资培训于一体的完整体系,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其中,国际中文教育是国内高校中第一个该学科方向的博士点,研究旗舰作用显著,具备特色优势;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和学术支撑,代表着中国该领域的一流水平;语言智能与技术、心理语言学、语言资源学、语言认知科学、世界汉学与中国学等以学科创新驱动中文学科发展。
(二)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我校目前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学科点所涵盖的外语专业语种较为齐备,包括英、法、西、阿、德、日、俄等主要通用语种,亚非与欧洲两大非通用语种群,以及商务英语、翻译专业。与此同时,外语学科与校内的国际政治、应用经济学、国际新闻传播等多个学科充分交叉融通,形成了较好的综合学科布局态势。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的13个二级学科方向均设有博士点。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和比较文学历史积淀深厚,具有根基扎实、推陈出新的先发优势特色。借助新兴学科交叉融合大趋势,翻译学构建独立分支、区域国别学成长为交叉一级学科,形成独特影响,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成效显著,具有转型发展、融合发展的后发优势特色。
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国际型高水平学校,北京语言大学本着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方针,在与时俱进的改革发展中,发挥传统优势,培养新生力量,依托博士后流动站发展平台,吸引青年人才,向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的奋斗目标继续前进。
三、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需求
为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储备优秀师资人才,优化学校人才队伍,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面向海内外诚聘博士后研究人员(详见附件1)。
四、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请条件
1.具有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原则在35周岁以下;
2.获得博士学位原则上不超过3年;
3.能够保证在站期间全时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职人员须全时脱产到学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4.本校博士毕业生须跨一级学科申请;
5.博士应届毕业生或无劳动人事关系申请人优先招收。
五、申请材料
申请博士后岗位人员,需按要求准备申请材料,并于2025年5月31日前,将电子版材料发至信箱szk@blcu.edu.cn(邮件主题标明为“应聘岗位+姓名+博士后招收网”)。
1. 《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后申请表》(附件2)、《博士后申请人员简表》(附件3);
2. 博士学历、学位证书扫描件(学历学位证书尚未拿到的,可以提供其他材料复印件,证明已完成答辩、已同意毕业等),出国留学人员须提供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扫描件;
3. 两位本领域专家推荐信(其中一份为申请者博士生导师推荐信;留学回国或外籍博士至少提供一份国外教授专家推荐信);
4. 申请表中列举的科研成果支撑材料(项目立项书、论文复印件、专著的封面目录版权页、获奖证书等);
5. 思想政治鉴定材料(可由在读学院/工作单位出具);
6. 博士学位论文扫描件。
六、博士后研究人员待遇及出站要求
1.进站博士后在站两年期间,可以申请和居住位于海淀区学院路我校校园内的博士后周转住房,学校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审批并安排入住,子女可安排就读北京语言大学幼儿园,享受和我校签约的北京市海淀区优质小学资源,其他待遇从优;
2.科研博士后出站须完成出站报告,同时须以北京语言大学为唯一署名单位,以本人为第一署名发表B类I级及以上学术论文、咨询服务或创作类成果2项,科研成果的认定参照《北京语言大学科研成果认定办法》执行。师资博士后出站要求以协议约定为准。
联 系 人:王鹏远 李方延
联系电话:82303094 82303090 (来电时请说明是在博士后招收网看到的招聘信息)
北京语言大学
博士后管理办公室
2025年5月7日
附件下载
附件1 : 北京语言大学2025年博士后合作导师情况及招收需求.pdf
附件2 : 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后申请表.doc
附件3 : 博士后申请人员简表.xlsx
原文出处:
https://www.blcu.edu.cn/art/2025/5/7/art_15866_1172208.html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